惠天听书(www.HTTingShu.com) 欢迎您!
魏徵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,家里很穷,但他却喜欢读书,掌握
了广博的知识,后来又出家当过道士。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,他
先后参加李密瓦岗军和窦建德起义军,李建成被杀后,他又因直言敢谏,
受到唐太宗的重用。
唐太宗常把魏徵召进宫内,叫他提些意见。李世民有不对的地方,
魏徵能够当面批评,甚至会弄得唐太宗一时下不了台。
有一次,唐太宗根据右仆射(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)封德彝的建议,
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去当兵。但魏徵不同
意。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,皇帝的赦令,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。
唐太宗问他:“你不同意这样做,有什么理由?”
魏徵回答:“臣作为谏议大夫,有义务向陛下指出,这样做违背了
治国安民的方针。我朝开国后即立下‘男子二十岁当兵,六十岁可免’
的规定,怎么能随便改变呢?”
唐太宗非常生气,大声指责道:“你太固执己见!”
魏徵毫不退让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陛下!把河水放光捕鱼,确实
能捕到许多鱼,但明年就没有鱼了;把森林烧了打猎,确实会打到许多
猎物,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。如果把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的男子都去当
兵,今后国家的税赋徭役去向谁要呢?”
唐太宗这才幡然醒悟,收回了命令。
有时候,李世民还会和魏徵一起讨论一些问题。
比如,唐太宗曾问魏徵:“历史上有过这么多帝王,为什么有的明
智,有的昏庸?”
魏徵回答道:“能够多听听各方面意见的帝王,通常比较明智;一
意孤行、只听单方面的意见的帝王,难免就会昏庸。”“兼听则明,偏
听则暗”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。
唐太宗赞许地说:“你讲得真好啊!”
有个大臣叫郑仁基,女儿长得美丽又有才华,皇后要把她收为李世
民的嫔妃。当册封的诏书写好后,有人说了一句:“她不是已经与人订
婚了吗?”
魏徵知道后,就向李世民进谏道:“陛下住着亭台楼阁,就应该希
望百姓有安身的房子;陛下吃着山珍海味,就应该希望百姓有充足的食
物;陛下看着众多嫔妃,就应该希望百姓有称心的婚姻。现在陛下把已
经与人订婚了的女子夺过来,这怎么符合人家父母的心意呢?”
唐太宗听了这番话,马上取消了册封。
当魏徵患病去世后,唐太宗罢朝五天,亲自登上御苑西楼,遥望魏
徵逝世之处寄托哀思。他沉痛地说:“用铜作镜子,可以端正衣帽穿戴;
用历史作镜子,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;用人作镜子,可以明白自己
的行为是否正确。现在魏徵去世,使我失去了一面镜子。”
魏徵能在初唐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一点作用,确实是与唐太宗闻过则
喜、从谏如流的气度分不开的。
唐太宗时能够大胆进谏的大臣,还有一位马周。马周原来只是守卫
玄武门的中郎将常何的客人。公元631年(贞观五年),李世民下令
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。常何是个武将,不懂政治,感到谈不出什么,
为此很犯愁。马周知道了,马上动笔为他写了二十多条关于政治得失的
意见,让他去交差。李世民读了以后,觉得条条都切中要害。他很奇怪,
常何这一介武夫怎么变得这样有政治头脑了,就找他来面谈。常何一向
老实,他坦白地告诉李世民上书的内容都是马周写的。李世民马上召见
马周,一番谈话,对他十分赏识,不久便任命他为监察御史。
马周没有辜负李世民对他的期望,经常进谏,向李世民提出了一些
建设性的建议。他要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,要了解民间的疾苦,
爱护百姓;他要李世民不要太宠爱子女,没有必要每年加赐金银珍宝,
因为奢侈只会害了子女;他要李世民以人为本,真正让百姓满意,就得
选拔德才具备的好官。对马周提出的这些建议,李世民都认真听取,并
加以推行。
魏徵、马周等人还提醒李世民,隋末因为滥刑暴政而迅速灭亡。李
世民因此非常重视立法安民,要求有关部门融合前朝立法、司法经验,
制定了《贞观律》,使封建礼教法律观成熟完善起来,为稍后制定《唐
律》打下了基础。
字体大小  T | T
评分?当前  7.7
  • 1
  • 3
  • 5
  • 8
  • 10
打分
历史典故听书网
中国历史好比一条长河,以“盘古开天辟地”的神话传说为源头,静静地流淌着。它流过炎黄二帝农田牧场,流过汉唐盛世的都会驿站,流过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,就这样一路流来,一刻也不曾停歇。最后,它流到我们面前,用瑰奇变幻的目光,打量着这个日渐繁忙的世界。面对这浩瀚的历史,面对博大的中华文化,我们该如何走近它,欣赏它?对于孩子们,艰深的古文毕竟不是他们的语言。孩子们需要用自己的语言,来解读中国历史这本厚厚的大书。等到二十多年前的一天,一本书诞生了,孩子们全都高兴起来,他们捧起了它,进入了五彩缤纷的历史世界。
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