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天听书(www.HTTingShu.com) 欢迎您!
元代涌现了一位杰出的纺织技术家黄道婆。
黄道婆,又称黄婆,生于南宋末年,原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人。她出
身于贫苦农民家庭,为生活所逼,十二三岁就卖给人家当童养媳。她白
天下地干活,晚上纺纱织布,担负着繁重的劳动,还要遭受公婆和丈夫
的虐待。她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的生活,一天半夜,偷偷地逃了出来,躲
进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,随船飘泊到海南黎族地区。
黄道婆出现在了崖州崖城镇内草村,她的衣服又破又旧,站在一个
黎族老大妈家的屋檐(yán)下浑身发抖。守门的黄狗汪汪吼叫,吓得
她胆战心惊。正当她想拔腿逃走时,老大妈开门出来,看见她可怜的模
样,就把她拉进屋里,给她换上黎族人穿的筒裙,让她喝几口山兰玉液
驱寒,然后便问起她的家世来。
黎族老大妈听了黄道婆的哭诉,流下了同情的眼泪。从此,大妈就
认她为女儿,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。
由于海南岛盛产木棉,黄道婆从黎族人民那里学到了精湛(zhàn)
的纺棉织布技术。黄道婆看见黎族妇女的纺织技术和工具都比她家乡的
先进。在她家乡江南,棉子要用手剥,效率很低;弹花只用小竹弓,弹
出的棉絮不够松软。而黎族妇女使用的纺织工具踏车,既轻巧,又灵活,
织出的布精细美观。心灵手巧的黄道婆很快就掌握了黎族的纺织技术和
工艺,织出的花布色彩鲜艳,上面有各种奇花异草、飞禽走兽等花纹图
案,做成筒裙、被面令人赏心悦目,村里人看了都非常赞叹。
黄道婆的名气很快传向四方。有一天,一个外地商人窜进她家,蛮
横地要用高价收买她的纺织精品,说是要作为贡品献给皇帝。黄道婆见
来者不善,婉言谢绝道:“我织布自己穿还不够呢,哪有多余的东西去
卖?”
商人威胁说:“你宁愿自己没有穿,也不能不献给皇帝!不拿出来
你担当得起罪责吗?”
黄道婆毫不客气地回答:“你们有钱人以为出了钱就什么事情都能
办到吗?你要把贡品献给皇帝,请你自己去织吧!”
大妈也在一旁帮她说话,那商人恼羞成怒,只好灰溜溜地走了。
黄道婆在海南黎乡生活了三十多年,虽然吃穿不愁,但她无时无刻
不在想念自己的家乡。元朝至元年间,她带着黎族人民创造的先进纺织
工具和技术,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黎族同胞,乘船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
松江乌泥泾。
黄道婆重回故乡的时候,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,但是纺
织技术还是很落后。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,与当地群
众一起,对当地落后的纺织技术和工具作了大胆改革。
在剥除棉籽方面,黄道婆把黎族人民用的搅车介绍过来。搅车是由
装在机架上的两根碾(niǎn)轴组成,两轴靠摇臂向相反方向转动,
把棉花喂进两轴间的空隙碾轧,棉籽就被挤出来,棉纤维被带到前面。
搅车的应用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在弹松棉花的过程中,黄道婆把弹花用的弓从一尺多长改成四尺多
长;用绳弦代替线弦;使用檀(tán)木做的椎子击弦弹棉,代替了手
指弹拔。这样弹出的棉花均匀细腻,提高了纱和布的质量。在纺车方面,
黄道婆跟木工师傅一起,经过反复实验,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
锭(dìng)棉纺车,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,而且操作也很
省力。
在黄道婆的带领下,乌泥泾从事纺织业的人越来越多。乌泥泾的棉
纺织技术和新设备传遍了江浙一带,使松江一度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。
黄道婆回乡后没几年就离开了人世。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:黄
婆婆,黄婆婆,教我纱,教我布,两只筒子两匹布。
字体大小  T | T
评分?当前  5.1
  • 1
  • 3
  • 5
  • 8
  • 10
打分
听书历史故事
中国历史好比一条长河,以“盘古开天辟地”的神话传说为源头,静静地流淌着。它流过炎黄二帝农田牧场,流过汉唐盛世的都会驿站,流过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,就这样一路流来,一刻也不曾停歇。最后,它流到我们面前,用瑰奇变幻的目光,打量着这个日渐繁忙的世界。面对这浩瀚的历史,面对博大的中华文化,我们该如何走近它,欣赏它?对于孩子们,艰深的古文毕竟不是他们的语言。孩子们需要用自己的语言,来解读中国历史这本厚厚的大书。等到二十多年前的一天,一本书诞生了,孩子们全都高兴起来,他们捧起了它,进入了五彩缤纷的历史世界。
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