录制小样可选内容

社会纪实

  请录制成能体现自己最高水平的小样,登录惠天听书网,在“个人中心”里“上传”MP3格式的文件!我们负责内容的同事就可以在后台听到您的样音了。上传音频请看 http://www.httingshu.com/Help/Scyp.html 请一定要在“个人中心”填写个人详细资料(姓名、联系电话、邮件地址……),以便与您联系!


“喇叭裤能吹响向四化进军的号角吗?”

1978年,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读书。当时社会上流行喇叭裤,也流行老师拿着剪刀守在校门口剪学生的喇叭裤腿。在某些人眼里,喇叭裤代表没落,腐朽,是资产阶级的裤子,穿喇叭裤,是道德品质问题,更是政治立场问题。当“问题青年”的喇叭裤在武大校园里流行,校方高度警惕,挂出一条醒目的标语:“喇叭裤能吹响向四化进军的号角吗?”

很快,便有学生在那条标语上加了一句话:“请问:什么裤能吹响?”

20多年后,作为学术明星的易中天在大学演讲时说,改革开放头十年最先发展起来的就是最先穿喇叭裤的地方——广东。

1980年代,路透社曾惊呼:在中国,服装也是政治。如果换成中国特色的表述,那就是:在中国,服装也是生产力。


轧马路

1978年,时年34岁的苏州市民褚崇禧得到了新生──曾因读了一位好友评点时政的文章而身陷囹圄的他,在这一年得到平反;经人介绍,他认识了一位姑娘侯惠惠。

第一封情书让褚崇禧绞尽脑汁。为怎么称呼对方,他犹豫了好久。按照之前的惯例,就算是写情书,抬头也只能称呼尊敬的某某某同志。文革期间,情书上更是千篇一律的“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”,“毛主席教导我们说”,“此致崇高的革命敬礼”之类的话。

最终,褚崇禧大胆以“惠惠”相称,甚至在信中提出,等惠惠晚上10点下班后,相约在一座小桥旁见面。他心里忐忑不安——在当时,男女青年私下约会是一件被人看作无耻和堕落的事。谈恋爱像搞地下活动,女孩子坐在男友的自行车后座上,一见前面有人,赶紧下车,低头红脸。

褚崇禧和他的惠惠在公园里约会,手拉手轧马路。“轧马路”这个词在那一年里流行起来,马路上的恋人们像春草一样疯长,把革命轧成一团泥。


电烫

“虽然单调的灰色蓝色衣服仍然是标准的服装,但是女人开始涌向百货商店,从有限的供应品中选购衣料。在城市,新时兴的是卷发和电烫发型,北京排队最长的地方是理发店。”这是美国《基督教科学箴言报》1978年6月8日对中国的报道。

1978年9月,北京著名的四联理发馆重新开业。开业那天,排队的人差点把理发馆挤爆。馆里最扎眼的就是四台电烫机。几家国外电视台的记者赶来采访拍摄。

此前,烫发被定性为资产阶级情调,只有个别演员或参加外事活动的人员,才能持介绍信到理发店烫发。据说,允许四联恢复烫发,是经过中央领导特批的。当时,京城乃至全国仅此一家。

后来,烫发流行开来,有的理发店内贴了标语:不卷不要钱。